对话丨宋协伟:疫情中关于危机设计的思考
编者按:
艺讯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推出“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专题系列采访,为大家讲述,经历过非典也正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艺术家、策展人、学者的状态与思考。本篇将带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教授的访谈。
宋协伟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艺讯网:非典期间,您在哪里?
宋协伟:非典时期我一直在北京,每天看看书,和一些老同事聊天,偶尔打牌娱乐一下。那时的北京还不像今日这样干净,整个城市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鬼城”。疫情发生一开始,大家都没有清晰的意识到这次灾疫的严重性,所以并没有什么紧张感。像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一样,大家都会抱怨正常生活被打断,不能社交,不能外出。当然,再之后的态度就变得完全不同。我清晰地记得那一年学校并未举办毕业展,这对于当时的毕业生而言也许是求学生涯中的一点遗憾吧。正是经历了这样一次灾疫,我对本次疫情期间学生的活动格外关注,明确要求这些年轻人遵照国家的要求坚持自我隔离。
艺讯网:非典时期,有哪些创作或做了什么研究?面对灾疫的思考,影响了您的创作或研究吗?
宋协伟: 2003年非典的“灾难”对我本人而言是一次对教育思考的重要转折,印象极其深刻。某日我在家中观看新闻,看到了凤凰卫视的报道。凤凰卫视的报道角度和当时央视等官方主流媒体不太相同,对中国危机学研究所进行了采访(时隔近二十年,我不太记得具体的名称)。当我看到“危机研究”的报道,整个人久久不能平静,危机学的概念之前从未和设计有过关联。那期节目让我产生了很长时间的思考,非典时期我认真反思了设计、设计教育以及社会问题之间的关联。面对非典这样的传染疫潮,如果我们还使用过往的思维模式思考设计显然不足够。原本使用专业的手段进行的产品设计、视觉符号产出等等行为,在当下语境看来对自然生态平衡或生命安全似乎欠缺了一些对责任和义务的思考。过往对专业技术的培养局限于健康、生存这样的大问题面前显然是不够的。
那段时间我思考了很久关于设计如何作为一种手段应对更大的危机。面对诸如气候变暖、南极冰山融化或大规模传染性疾病这样针对人类生存有所威胁的问题,面对人为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设计除了辅助经济的发展,制造、创造美好的生活,是否还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凤凰卫视《非典十年祭》
在这样的思考下,我和当时的一些研究生探讨了危机概念的形成进而开始了危机设计的研究,这也是我2003年最早提出来的一个设计的理念。我希望他们能够从危机设计、危机学这样的出发点去做一些研究,进而展开对如何提升设计在当下的价值以及有效力的探讨。后来他们也确实利用危机设计的理念做出了一些实践,辅助自己完成一些社会项目。这次对危机学的讨论以及对危机设计理念的产出,对社会问题、生存问题以及全世界都必须面对的生态问题的思考延续到了我之后的教学活动,进而也成为了对设计学院教学改革讨论的出发点之一:设计的教学应当以传统定义为基础,然后进行超越原有材料和工艺的创造提升。而设计学院的教学改革也是在建立了五大基础板块(战略设计、科技设计、设计思维、产业设计、设计理论)后进行了各类新学科的延伸。
过去的雇佣式关系导致了定价出卖自身劳动力但不承担后果的结果,随着雇佣时代的结束,中国人的工作模式正在从“谋生”到“创造升级”。学生的教学应以塑造主动思考,主动解决为基础竭力发挥自身特长,进而为社会和他人创造更大的价值。虽然对设计学院这样的设计教育观存在部分人不同的看法,但一些个体角度出发的批判与其说是批评不如说是补充,毕竟只有对学生的培养具备了对世界、人类以及自我生存的负责态度,才能产出个体更具实用效力的创作。也是将这种负责的态度融入进教学改革才能说个体的设计是具有责任感的,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是负责的。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19年教学开放周
2015年起进行的从考题改革到教学模式改革也正是希望能够以教育的手段帮助学生塑造全方位的设计观,在这样的基础上全学科的教学模式也是希望在思考问题时不被传统设计的专业能力局限,进而提升他们对社会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创造的能力。近几年开展的科技艺术课程、社会创新课程、系统设计课程等等新学科或新研究方向也都将“危机意识”、“危机设计”、“危机研究”作为设计的先导性研究理念融入到学生的教学之中,利用“危机感”辅助“责任感”的塑造。从近几年的课程展、教学汇报展以及毕业展中,我们也确实能看到学生们在社会问题方面提出了自己大量的思考。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19年教学开放周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及副部长翁铁慧一行人在考察设计学院
去年年底,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及副部长翁铁慧一行人在考察设计学院时也对学院教学改革中建立的五大基础板块以及学生们在跨领域协作、问题式研究及全球创新趋势和产业融合观念下的研究型课题成果给予了设计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充分的肯定,并着重强调了社会创新方向原有的“非线性未来预测”理念全方位推进;加强在学科和原有专业融合方面的“大空间交叉”、“宽口径选择”;进而在原有“基础能力共享”之上实现整体化提高。
艺讯网:这次疫情,你在哪里?面对各渠道的與情和现状,您有什么想法?
宋协伟:这次疫情期间我严格遵守国家要求在北京家中进行自我隔离,但出于以往的工作模式,现在的居家办公自然是不太习惯。设计学院明确要求全体教员和学生必须按照国家要求居家自我隔离,“信用”不止是现在,对未来也是人格的保障。虽然是居家办公,但教学工作以及学院的运转却不能有所马虎。在这样的非常时期,设计学院更是要为学生提供负责的教学。在全体老师的努力下,网络授课以及相关的毕业辅导工作正有条不紊的进行。身为教育工作者,此刻应当比学生更加镇定,学校作为学生除家庭之外的另一个后盾,在此期间应当为学生解决任何可能出现的教学问题。院办的教务老师们面对各种渠道的舆情也尽力为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疏导,不能让这次原本对国家重创的危机再带来学生心理的危机。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19年教学开放周
而这次疫情当中互联网的作用也突出了流量媒体的效用。商业角逐的核心不再局限实体经济,互联网时代的意识更新经历了从地段到流量再到“粉丝”的三个阶段:过往房地产经营的就是地段;传统互联网经营的就是流量;现在的自媒体经营的就是粉丝。而这样的粉丝效应势必会带来一些信息误导从而造成错误判断。面对疫情期间出现的舆情,我本人除了和学生们的日常互动更尽力多为大家提供一些正向的书籍和资讯,希望他们能利用这样的一段特殊时期除了陪伴家人更对自身的学习生涯有一个全新的思考。毕竟长时间的自我隔离是对每个人意志力和自觉性的绝对考验。
艺讯网:您能聊聊最近的创作或生活。每天宅家有哪些活动?比如下厨做饭,读书或创作的作品?请为我们分享一ニ。
宋协伟:在家除了读书,每日早晚看新闻,获得充分的休息,更是逼得我一个不进厨房的人学会了做饭,算是掌握了一门新的生存技能吧。(笑)
在这样充分休息的基础上,工作思维令我再一次思考了关于社会危机研究以及2003年非典我所提出的“危机设计”的概念。2013年7月联合国新闻中心发布预测,“预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突破90亿”。2015年,“世界总人口目前约为73亿,这一数字到2030年预计将增加到85亿,到2050年升至97亿,并在2100年达到112亿……”而在2017年,相关预测数字就变成了,“世界人口在2030年将从现在的76亿上涨至86亿。到2050年达到98亿,2100年将达到112亿。”
2050能源相关的累计碳排放(GtCO2)
短短四年时间,2050年的全球人口预测总量上涨了8亿。而联合国2018年5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总量将增加25亿,其中中国将新增2.55亿。这种随时间变化骤变的人口预测数字无疑是人类生存危机的外显。城市的居住压力除了已经可知的日常生活问题,未来危机扩展远比应对方案发展得快。自然灾害在21世纪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威胁之一,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洪水、地震和荒漠化等等自然灾害随时会发生在某一个国家或城市。同时还面临着的淡水资源短缺、抗生素滥用、人口失衡一系列社会危机。2017年联合国就向全人类发出公告:全球升温需限于1.5℃,否则2040年世界将陷入危机。这一切离我们并不遥远。
2050全球水资源短缺
2050抗生素使用死亡率与其他主要死亡原因比较
关于“危机”的概念,常规的理解可能会被资本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化、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概念框限。此前我指导我的学生对国外一些危机研究相关文献进行了翻译,2月4日设计学院推出了一部《灾难手册》。这里使用“灾难”一词以及手册内的“灾难设计”其实是对“危机设计”概念可能出现的理解不充分的回应。我和研究小组的指导教师,设计学院智慧城市响应式环境实验室的负责人景斯阳老师商议多日,最终决定在这次发布的手册中使用“灾难设计”这个词以应对时下局面“危机”一词可能带来的理解不准确。
《灾难手册》一一灾难设计:
htps://mp.weixin.qq.com/s/goomagkyVQIF5CFTICDPIQ
《灾难手册》一一灾难设计:
htps://mp, weixin. ga. com/s/ goomagky VQIF5 CFTICDPIQ
手册中除了有针对过往全球重大灾疫的介绍外,更加入了针对突发灾难的科普或预测等重要的应对设计案例。早在2018年设计学院举办的「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第二部分活动“青年之为”中就有一组题为“为自然灾害的生物设计”课题在日本展开。由日本材料科学家与仿生学设计师JUN KAMEI与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周子书以及四川美术学院教师汪泓、要文瑾指导。在这次课题赴日工作坊期间,学生们经历了台风“谭美”过境与一次4级地震,不仅感受到了日常灾难频发所带来的恐慌,也对此次课题的研究有了更加真实的体验。
为自然灾害的生物设计:https://mp.weixin.qq.com/s/goOMAgkyVQiF5CFT1CdPIQ
为自然灾害的生物设计:https://mp.weixin.qq.com/s/goOMAgkyVQiF5CFT1CdPIQ
回到当下,这次疫情过后中国乃至全球将面临的一些变化需要被轻易地意识到。这些变化涉及多个方面,但针对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对社会分工价值方面重新定位的深化需要引起重视。未来的社会角色可以概括为三类,自下而上依次是:价值提供者——价值整合者——价值传播者。教育工作其实可以被定义为第三类——价值传播者,而这样的定位也应该是教育工作者的自身要求。
过去的教学工作可能更注重价值提供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通过个体劳动创造价值财富;之后一系列的跨学科、全学科的培养方案要求学生能够整合多领域价值进行再创造;现在,仅拥有提供价值、整合价值的能力显然不够充分,学生的培养还必须要求是一个价值传播者。不仅仅像是企业家或者组织的领导者促进社会资源向最需要的地方流动,更是能够依托教育的力量去让三种类别流动起来,从而带动新一轮的价值提升。在这次疫情当中,对于学生价值传播能力我们也进行了充分的调动。
为自然灾害的生物设计:https://mp.weixin.qq.com/s/goOMAgkyVQiF5CFT1CdPIQ
除了《灾难手册》的推出,设计学院整合了过往学生作品中对危机研究以及灾难设计应对理念突出的作品进行推送,一方面响应学校“非常疫情,丹青助力”的号召,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启发包括学院对过往教学改革的反思。在这次疫情发生之前,设计学院着重发展社会创新类的设计研究方向,这次的疫情又给了我们新的启示。社会创新过去使用的是已有材料和技术以及对已有工具结合进行创作,但是在灾难面前,原有观念的社会创新失去了部分话语权。
自我隔离这段让社交受到重创的漫长的时间,不管是视觉符号还是产品在原有的定义中进行设计都没有了原有的效用,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发生之后,设计领域相关联的会有所变化,生发新的思路。要让我们原本的设计教育更加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危机和灾难相关的研究内容就必须加以考量。
口罩设计方(一)
https://mp.weixin.qq.com/s/Tt_vHnk7GDK0mbeVSMg0bw
口罩设计方(二)
https://mp.weixin.qq.com/s/Tt_vHnk7GDK0mbeVSMg0bw
口罩设计方(三)
https://mp.weixin.qq.com/s/Tt_vHnk7GDK0mbeVSMg0bw
除了把危机意识引入设计的先导研究中,危机设计如何实践?这样的话题可能有些沉重,但是却不得不进行教育性的探讨。当然,没有人希望黑天鹅事件出现。许多大公司或者大型机构在针对人类生存危机方面作出了科技研发的应对,针对生存危机的概念产品由此产生。我想这是一条思路,是应该鼓励学生们力所能及去进行这样的开发和创作。
但除了预测性的设计,对危机进行预案,我们也必须清晰地意识到未来的技术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尽管畅想可以是无穷无尽的。如何利用现有的材料、工具、技术,去进行对已经出现的问题给予解决?对当下问题的关注以及过往问题经验的总结又提供了另一条思路。设计学院有很多学生针对这次疫情中已经出现的问题,比如医疗资源供给不足或者社交中断,给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是否存在什么方法让危机不出现或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尽可能的预防?对于气候正在变暖,生态正在失衡这样的共识性问题有无缓解方法?这是第三条思路。诚然,根据自身的擅长和兴趣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思考。但我也希望大家在执行危机设计的时候不要忘记三个关键维度:对过去总结,对未来预测,对当下解决。
《疫情设计模块化城市应急救援系统》https://mp.weixin.qq.com/s/Qpt055-3KmkyDCjlLwSYyQ
AKSO:5G智能城市疫情救护单元
https://mp.weixin.qq.com/s/Qpt055-3KmkyDCjlLwSYyQ
这里我再次强调危机设计和应对灾难的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精神文明的红利期正在到来,传统的物质文明进展步伐已经开始放慢。工业化进程已经将社会各项硬性设施布局完善,物质的野蛮增长期已经过去;而互联网又已经把所有的链接搭建完毕,柔性内容开始凶猛增长,新文化行业势必是一个增长点。
不论是中美贸易战,还是国际反恐问题,或是这段时间发生的澳洲大火,非洲蝗灾等等一系列的人类危机,在这一段非常时刻都给予大众警示。我们对危机的理解不能再局限于与日常生活相距甚远的报纸网络大众媒体上的描述,而危机设计也不再是一种空谈,这种作为设计先导的危机研究意识与危机设计的概念应该融入进每个人的学习和实践中,不论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还是为了应对生存这样最简单直接的愿望。
采访/艺讯网编辑部
整理/林路
(图文由采访者提供)
近期推荐
“数字壁画”如何创作?来看央美壁画系的一堂好云课!
闲聊丨对话艺术圈九零后:疫情、焦虑、可能性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五辑)
纪实|共同的目光:8090后艺术家的创作·生活·家(第二辑)
年度回顾
👇
重温亦前行,2019年的艺术高光时刻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https://www.facebook.com/CAFAArtInfo
https://twitter.com/cafaartinfo
最新国际月刊已出
订阅请留言
版权声明:所有发表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 CAFA ART INFO” 中英文版(http://www.cafa.com.cn) 及所属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的内容均应受到国际版权条例的保护,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如需申请获得合作授权和内容转载许可,可后台留言“转载”,查看细则并留言联系。或邮件联系editor@cafa.edu.cn(中文)/artinfo@cafa.edu.cn (英文)。获得授权使用的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央美院艺讯网/CAFA ART INFO)。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摘录编改文字和图片,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Copyright notice
©️CAFA ART INFO,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e various pages of CAFA ART INFO web site and WeChat is issued by CAFA ART INFO (http://www.cafa.com.cn) for public distribution. It is protected under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nd under national laws on copyright. For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authorization and reproduction permission, please contact editor@cafa.edu.cn(CN)/artinfo@cafa.edu.cn(EN). Any use of information in the web site or WeChat updates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an acknowledgement of CAFA ART INFO as the source, citing the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URL) of the article. Unlawful copying and re-using parts of our copyright protected texts and images will result in legal action.
——TRAVEL WITH ART——
为使真正的艺术爱好者能够有机会深入了解展览、作品、艺术家及背后的故事,CAFA艺讯网启动全新项目「TRAVEL WITH ART」,联合众多著名策展人、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人文学者等一同为大家呈现多元的线上&线下艺术活动!
后台回复“看展”即可获取更多信息,加入艺讯友邻群。
后台输入“洞见”获取最火“洞见ART”全集!
For genuine art lovers who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exhibitions, artworks, artists as well as stories behind them, CAFA ART INFO initiates a brand new project to invite you to visit exhibitions.
CAFA ART INFO
微信公众号
CAFA ART INFO
新浪微博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
专业学术角度
解读艺术发生